魏德圣拍出过《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但在内地的名气并不大。
他的新片《816》上映,可没激起多少水花,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片子,累计票房过百万都困难。
其实,《816》还是有一定的可观之处的,片中穿插的动画是台湾三部曲的技术试水。
因为投资太大,项目推进很难,所以魏德胜把真人史诗电影改成了动画片形式,很可惜,但期待,希望能有《赛德克·巴莱》的质量。
言归正传,在拍《赛德克·巴莱》的时候周杰伦提供过帮助。
《816》中魏德胜多次cue到了《牛仔很忙》并作为打气歌,这样一个懂得感恩的导演,用真心拍出的《BIG》确实没有辜负题材。
以形式来看,《816》是标准的台式温情小品,跟以往的台湾小清新没什么区别。
叙事节奏都是舒缓平稳,主题都是不放弃,有曙光,相信爱,会好的,中间加点搞笑,流点眼泪,公式一般,但这种重复的套路为何会屡试不爽?
一是不卖惨,不渲染苦难。
按照一般类型片的解法,拍癌症,主体又是儿童,只要视线对准家长的难与忍,孩子的痛和苦,再配些煽情的音乐,三分钟一小哭,五分钟一大哭,电影就成了。
若还想多赚点钱,往里加些性别对立、现实焦虑的话题,不断放大三破一苦,着重强调黑深残中的残酷,暗戳戳的提一下黑暗,台词喊几句深刻的口号,别的不敢说,参与度拉满了。
但魏德圣并没有这么做,他不是在利用别人的苦难,而是在突出人间的温暖。
如治疗儿癌都不是小数目,片中的六对家庭并非都是有钱人,但导演回避了这个问题,毕竟一旦涉及又是鸡飞狗跳。
还有家长之间的互相扶持,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加油鼓劲儿,主治医生的外冷内热,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医生与家属和谐相处,没有医闹事件发生。
这些都是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以美好去看世界,哪怕生离死别,活着的人也要用力活下去,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式,魏德圣的电影从不缺少爱。
二是有艺术加工,但都在合理范围之内。
如重症患者偷跑去动物园这种细菌极多的地方看猩猩生崽,护士看到后居然默许了他们的行为还极力帮他们掩盖。
此类危险举动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便有个例,医院也要处理一些人,万一病人出点事,责任怎么划分,但情到浓时做些夸张的加工也是可以理解的。
去动物园是影片开头就埋下的引子,搬到816病房后谜底揭晓,成了大家共同立下的心愿,期间有人离去,悲伤蔓延,但动物园之行让催泪弹变成了润滑剂,感情慢慢落地,喜悦重上观众嘴角。
三是很积极,不灰暗,生活有盼头才知道怎么活。
如片中有一个小孩因病去世,生前的愿望就是养一只狗,但他的病不能沾毛,所以直到告别都未能实现。
他的父母已离婚,虽然两人都在医院照顾他,但老是因钱的问题吵的不可开交,孩子的离去让他们慢慢看到对方。
片尾他们开着旅游大巴拉着其他五对家庭到动物园,返程时车上突然出现一只狗,男方提出他们一起收养,女方同意,复婚成型,孩子以另一种方式call back。
这段文本设计尽管老套但管用,太多导演习惯了让眼泪喧宾夺主却忘了现实主义最难的是自然与克制,情绪到位了,就算编一些情节也会润物无声。
不过,《816》虽不难看,但依然不会有多少排片,也不会有多少年轻人走进影院。
没啥知名度与号召力暂且不表,生死的话题致使内容有些沉重失去了社交仪式,也不是纯喜剧,情绪价值并不能给到多少。
年轻人部分未婚,部分没有孩子难以感同身受,所以共情感染力比较弱,但难得的是还有人拍这类注定不会赚钱的片子,少了功利心,多了真诚感。
另外,160分钟的片长太长,应该删掉30-40分钟。
没必要六对家庭都讲一遍,有些一笔带过,有些画龙点睛,有些着重笔墨,这样节奏更紧凑一点,不然过于繁琐了。
正如侯孝贤所说:“导演一定要学会做减法,不要舍不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