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中国制造的“向新力”与“新引力”——透视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全文如下:
肯尼亚,基利菲郡郡长迈塔·吉迪恩·蒙加罗正忙着推进全国最大制造业工业园区的升级建设。
日本,三菱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增井宪急需拓展客户资源,引领客户投资新板块。
美国,霍尼韦尔集团计划在中国区加码投资新能源、造船、半导体以及氢能等领域。
近日,他们都不约而同来到中国追赶新质生产力。9月20日至23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从“镇馆之宝”到重磅新品、从前沿技术到创新生态、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到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一幕幕“中国智造新场景”在大会轮番上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的目光。
9月20日,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内,观众参观了解服务型人形机器人“万小特”。(傅天 摄)“向新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会”聚世界、以“会”窥全国,从“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到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从折叠屏手机畅销全球到人形机器人迭代升级,中国制造正从“大而全”持续向“大而强”“精而新”攀升。
在位于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展馆内,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1+X模块化逆变器,凭借“行业第一的黄金标准”——单模块功率1.1MW、最大支持8台并联、可实现8.8MW的子阵灵活配置,吸引了一众与会者驻足。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近40%。2024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14.86亿元,同比增长超40%。”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说,继7月与沙特公司AlGihaz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以来,已收到不少外商抛来的邀约橄榄枝。
在他看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之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研发与创新活力、丰富的人才储备等优势,是当前产品能够畅销国内外的关键所在。
瞄准“高科技”、追求“高效能”、迈向“高质量”,本届大会上,从会场内到会场外,可以窥见中国制造正在持续攀登升级,在多个领域呈现技术颠覆性变革。
作为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首次增设的大规模室外展区,200余款最新智能交通工具在骆岗公园竞相登场,拉满嘉宾和市民的“科技体验感”。
今年5月将总部从上海搬来合肥的览翌航空聚焦城际间的低空出行,携带明星产品“鳐”前来赴会。这款形似飞鱼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最多可搭载5名乘客,航程可达200公里,最大巡航时速可达230公里。
“这款产品的所有部件制造都实现国产化,运营成本相当于通航成本的三分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普及推广低空出行,让‘打飞的’通勤不再遥不可及。”合肥览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葛媛说。
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有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4%,连续1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导航测绘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4%、65.1%,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谈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全球矿业巨头力拓集团首席商务官兼中国区主席白睿明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新引力”增强外商投资信心
本届大会是历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参会国家和地区数、外宾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大会还专设500平方米的国际展区,吸引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多家知名企业、超过600件展品参展,国际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
“中国搭台,各国唱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指出,外资加码中国新兴产业,将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国形成更深层次的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潜力。
今年年初,总部位于美国的高科技公司霍尼韦尔在坚持了20多年的集团战略“东方服务东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精细化的“中国服务中国”。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在华近90年的霍尼韦尔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获益者。在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余锋看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市场,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必将为跨国公司创造更多机遇和红利。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这一新模式与霍尼韦尔的战略高度重合。”余锋在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安徽省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对接会上表示。
近年来,霍尼韦尔在中国自动化、能源转型、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持续投资布局。今年7月,霍尼韦尔与安徽丰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安徽蚌埠建设可持续航空煤油等项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跨国企业都在寻找增长新引擎,中国以创新为驱动、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形成新的吸引力。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高新技术企业约40万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的“向新力”正在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与跨国公司合作的重要基础。
今年1月至8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近3.7万家,同比增长1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5800亿元人民币,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较2023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在全国范围内,世界制冷行业巨头丹佛斯集团在中国投用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宝马集团增资200亿元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意法半导体封测创新中心入驻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批批外资制造业项目在华落地,彰显对华投资信心。
“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充满活力的新经济转型,我们看到了可再生能源、电池生产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巨大潜力。”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表示,渣打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前景,也会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与中国共同发展。
今年3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合肥分行开业。温拓思说:“合肥是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基地之一,在合肥开设分行可以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TMT(电信、媒体和科技)等新经济领域客户。”
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91%的受访德企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将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七位上调至第三位,中国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
开放共赢拉紧经贸纽带
活力与定力,源于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诚意与决心。中国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多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改善,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
“中国政府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也提升了一众外资企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玉井武志说。
此外,中国正加快出台实施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外籍人员来华等配套措施。今年以来,合肥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正式获批,计划近期开学;广州放宽了对外籍人士的购房限制,允许在限购区购买大面积住宅;杭州推出统一涉外综合服务平台“AI Hangzhou”(爱杭州),已吸引境外用户访问量超过10万……“老外在中国不见外”让更多外商“愿投”“乐投”并“留得下”。
35岁的肯尼亚人凯文曾在新年许愿:为家里盖个大房子。他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与中国如此密切相关。一年前,这名中肯集团旅游公司的职工承接了车辆分配的管理工作,并因此得到升职加薪。“是非中愈加密切的交流合作给了我梦想成真的机会。”
“集团在肯尼亚从事的国际物流、货代清关、咨询服务等业务,为当地带来了近千个就业岗位。”中肯集团董事长、肯尼亚中华总商会会长卓武在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安徽省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对接会上告诉记者。
来华赴会的肯尼亚郡长迈塔·吉迪恩·蒙加罗,就职于肯尼亚最大制造业工业园区所在地基利菲郡政府。他说:“我们渴望学习中国的技术、创意和创新能力,共同提升我们的生产力、竞争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世界而言,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展示制造业发展成果、促进高端资源对接合作的权威平台,共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世界制造业大会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卡洛斯·马格里诺斯说,希望各国能以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契机,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国际展区内,中外融通向新的“牵手”案例比比皆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展板重点展示了其与中国中车集团合作研发轨道交通车辆的历程;德国库尔兹集团与施华洛世奇共同开发的汽车内饰设计在中央展台吸引不少嘉宾驻足……
成立于美国的涡轮增压器制造商盖瑞特今年已进入中国30年,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尖端涡轮技术。“通过与中国政府和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我们不断推动创新、提高效率,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不仅共同期待未来,还将一起创造未来。”盖瑞特全球高级副总裁马克·罗德里格斯说。
9月2日,德国大陆马牌轮胎中国合肥工厂的乘用车轮胎产量突破1亿条。从生产线到展台前,“紧跟中国新质生产力”始终是大陆马牌发展的高频热词。“从合资到合伙,我们与中国企业融合创新的深度广度不断加大。”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陶敏说。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天空塔投资公司董事长尼尔·布什在制造业大会上表示,制造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各国的国界之内,而是在一个高度重视知识和资源的全球生态系统中蓬勃发展,在拥抱创新的同时,携手合作的国家才能释放新的潜力,并且推动经济增长。
国产新能源汽车奔驰在亚欧大陆、绿色项目与智能研发中心在欧洲广泛落地应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在拉丁美洲拔地而起……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拉紧了互惠互利的经贸纽带,“中国造”点亮了地球村的美好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进口每增加10000美元,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平均可增加22.84个。研究还指出,中国为推进人类工业文明的持续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凭借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最大最有潜力的广阔市场的自身优势,中国始终保持着新的开放姿态,展现了联动畅通、开放合作、普惠共赢等为内核的国际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研究员任琳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开放指数”下滑之际,这种“包容性增长理念”为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记者 马欣然 汪海月 李斯博 何曦悦)